衛斯理宗神學和靈性研究

衛斯理宗神學和靈性研究內容目錄


  1. 《活出心靈信仰談衛斯理的屬靈氣質》一書的摘要
  2. 院訊專文: 約翰.衛斯理的成聖工夫和同行日記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昇坤撰
  3. 院訊專文: 衛斯理靈性與屬靈經歷  聖光專任老師李昇坤撰
  4. 院訊專文:約翰.衛斯理的聖靈經歷和信仰本質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坤坤撰
  5. 院訊專文: 先備的恩典 / 陳吉松院長撰
  6. 院訊專文:衛斯理觀點中的靈性和神學/ 作者   李昇坤(全文載入)
  7. 院訊專文: 約翰.衛斯理「靈性和神學」如是觀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昇坤撰
  8. 院訊專文:重拾革新精神 院長/ 陳吉松
  9. 院訊專文: 衛斯理靈性與屬靈經歷 聖光專任老師李昇坤撰
  10. 院訊專文: 約翰.衛斯理禱告的靈性 聖光專任老師李昇坤撰
  11. 院訊專文:你的老我是否已死?經歷十字架大能   學務主任/李昇坤







摘要自 《活出心靈信仰談衛斯理的屬靈氣質》一書    撰者為衛斯理中心助理

介紹作者Dr. Clapper

Dr. Gegory S.Clapper是美國著名的神學學者,致力於研究約翰衛斯理,尤其對約翰衛斯理的宗教心靈和信仰生活向來頗有心得。他的著作正可帶領我們瞭解衛斯理的神學與靈性。這本書的譯者是姚錦燊先生,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出版。本書主要在探討約翰衛斯理如何將基督教體現在人的心靈之中,亦即將基督教的信仰體現在我們所思、所願、所感的生命核心之中。

Dr. Clapper在美國各地講解衛斯理的心靈信仰,非常瞭解信徒對教會生活的控訴,他們有痛苦、有憤怒、有恐懼。為了回應這些人的疑惑與盼望,他特別選擇約翰衛斯理的心靈信仰讓大家認識。因為約翰衛斯理的看法既平衡又有力,既包涵了牛津大學學者對基督教傳統的認識,又包含了謙卑罪人的屬靈經歷。再者,約翰衛斯理多年來帶領了改革復興運動,知道如何處理信徒生活的種種問題,而且他自己也對屬靈生命有極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參見第一章頁13)

Dr. Clapper介紹約翰衛斯理

Dr. Clapper認為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探討約翰衛斯理的基督徒生命觀。

他的第一個理由就是: 除非已進入某個特定的傳統支流,否則他不能進入所謂一般性的基督教傳統。作者的意思是人必得先打進某個傳統,察覺自己正活在什麼傳統,而後才有能力去比較,去選擇,去批判,去質疑。

第二個理由是: 約翰衛斯理耗盡了一生去思考基督教的問題,去體驗基督教的真理,而且寫下了他對這個真理的見解,他兼具多重的身份,既是大學教師、也是巡迴佈道家、更是好牧人,這一切使我們值得去跟從他,向他學習什麼是屬靈的信仰,什麼是真正的基督徒。

第三個理由是:循道衛理宗這個信仰所結的果子真是豐碩無比。基督教傳揚了二千年來,但卻在衛斯理傳統的教會裡,有無數的會眾與耶穌相遇,而且生命改變了。可見得衛斯理神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個理由是: 衛斯理神學是經過深思熟慮,而且實踐可行的,衛斯理本人更樂意謙卑的接受別人的糾正。衛斯理認為基督徒不該離群索居,而該互相幫助,不能靠個人單打獨鬥,或孤芳自賞,而該開放自己,去接受聖經、傳統基督教和現世基督教群體的矯正。

Dr. Clapper表示: 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如今身為衛理宗的信徒,或從衛理宗延伸出來的宗派信徒(例如循道宗、聖教會、拿撒勒會、聖潔會等等)有些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傳統有多麼豐富可貴。今天衛斯理神學或許只偶爾被人提及或研究,但卻甚少被人發掘出來,大大的提倡,讓它再活現轉化在當今信徒的生活當中。既然衛斯理的信仰能席捲英國、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造成那麼大的屬靈復興,據世界基督教史說衛理宗旗下的教會有郵局那麼多),那麼若能重新讓衛斯理的心靈信仰重現,再一次的屬靈復興應該也指日可待(參見導論頁8)

第一章 對心靈信仰的盼望與恐懼

什麼是心靈(heart)

至於心靈(heart)不是指人的心臟,而是指人內心深處的真我,人的渴求、希望、恐懼、愛戀、夢想都從這裡發出,心靈引導我們作抉擇,也展現我們的形象。在約翰衛斯理的理念中,他的心靈信仰核心是正心(Orthokardia) 」,而不是正行或正信

約翰衛斯理肯定教會傳統教條的正統性,因為傳統教義言簡意賅,但是他也承認傳統教義並不全面。因此他認為真正的基督徒必須包含某些行為,約翰衛斯理稱他為「敬虔行為(works of piety)」和「恩慈行為(works of mercy)」。按照Dr. Clapper的體會: 約翰衛斯理所認識的基督教與別的宗教不同之處,就在那顆心,Dr. Clapper 稱他為正心(Orthokardia),亦就是本書主題所標示的心靈信仰,作者引用約翰衛斯理的話(記載在以《心靈生活》為題的標準講章裡),衛斯理說明人生活中仁愛、平安、喜樂的泉源就在上帝國度裡的生命之中。衛斯理鼓勵會眾:「讓您的信仰成為你心靈的信仰。」

什麼是心靈信仰

約翰衛斯理在講解登山寶訓第四段說:「信仰之根存在於人的心靈裡,這是千真萬確的。」既然有根,若澆灌,有陽光,有雨水,他必定會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心靈信仰不同於傳統的信仰,心靈信仰是用基督教的信仰, 從人的感情(affection)、性情(tempers)、行為、思想、意見取向、愛好、憎惡去影響一個人,使這信仰在人的內心裡去扎根生長。由於心靈信仰必然關係到宗教情感,而約翰衛斯理所理解的宗教情感本質是關係性的(relational) ,亦即此種情懷必得流露在與其他人以及周遭世界的關係裡。所以Dr. Clapper說明要培養和實踐衛斯理的宗教情感,必須打破個人主義的框架,超越自我,不能只將目光投注在聖經中上帝的身上為滿足。

如何孕育心靈的信仰

若要孕育出心靈的信仰,此信仰必須由人的內心發出,而且此信仰必須要連結到心靈的感情(affections of the heart)上。 心靈的感情不同於人的感覺,心靈感情因內心專注於福音和教義而產生,這福音和教義支持我們行動的意向與力量,所以正心就是認同基督教的教義,忠誠於福音,效法耶穌基督。當信徒擁有了此顆正心,才能順利的孕育出心靈的信仰。

第二章 悔改的門廊

Dr. Clapper特別舉出衛斯理所定義的悔改,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悔改那種道德教條式的悔改,或那種被人以審判態度從我們心中硬掘出來的悔改。衛斯理的悔改是在聖潔光中的悔改,所以稱為真正的悔改。

據《循道衛理宗守則進解(Principles of a Methodist further Explained) 》約翰.衛斯理說:「綜觀我們主要教義就是悔改、信心和聖潔。」衛斯理比喻: 若信仰是一個家,悔改是信仰的門廊(porch of religion),信心是進入信仰的大門,而聖潔就是信仰的本身。Dr. Clapper認為此異象,深刻有力的說明基督教教義的精萃。該書第一章要講的就是悔改的門廊,談真正的悔改。

悔改的兩個大前提第一是虛心第二是自我認識

衛斯理的第13篇講章上主的登山寶訓裡,引馬太福音五章說:「我們的主首先立下所有真正信仰的八種要素即八福。首句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而悔改講白了就是虛心。」衛斯理更明白的說:「真正基督教信仰的起點就是虛心。」他也說:「一切經驗的基礎都離不開虛心。」

Dr. Clapper說明衛斯理所說的自我認識是透視自己內心的那種自我認識,是完全坦然的面對自己,並且否定自我,承認自己不聖潔。如此不同於一般的做法,轉換我們一慣的駝鳥心態為承認自己的本相,決意不再隱匿自己的真相,不再壓抑,不再閃躲,不再假裝一切沒問題,不再戴上面具生活。此時此刻的悔改是向上帝、向世界、向自己道出事實的真相。衛斯理的講章引用浪子的故事,當浪子決定要摒棄舊有的生活方式,那種「醒悟過來的觸動」就是悔改的開始,因為他對比「現在的污濁」和「過去在父家中的美好」,所以他要捨棄現在的生活,起身奔向父家。衛斯理認為最能明白悔改的時刻就是面對上帝聖潔的時刻。因為在強烈的反差對比之下,不用別人告訴我,我就知道自己何等罪污。Dr. Clapper說衛斯理常向人傳講律法,傳講到人悔改為止,難道律法與上帝的聖潔有矛盾嗎? Dr. Clapper解釋道: 上帝的律法就是上帝的聖潔,讓人去面對律法,就是要他們面對上帝的聖潔,因為上帝律法的本質就是聖潔。若牧養的動機正確,就不會使失腳的人只看見自己的罪惡,而是要把他們引向上帝的聖潔,使他們在這樣強烈的反差對比之下,確實的認識自己的真相,且願意接受洗滌做深切的悔改。

什麼是真正的悔改

悔改不單是承認一些壞行為,而該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態度。所謂的罪與罪行是不同的兩種思維,是一種與上帝脫離關係,進入決裂的狀態,而罪行是指與上帝關係決裂後所產生的行為。因此悔改就是修復這層決裂的關係。悔改的希伯來文、希臘文的原意是轉向和改變,此悔改不僅在犯罪後說抱歉而已,而是離開死亡之路,從罪惡轉向上帝。由於罪緊扣住我們的本質(Being)—即內心的模樣,罪行是罪性所生出來的行為(doing)。所以先有罪性,才有罪行,若不拔除罪性,只光針對罪行悔改是不夠的,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要解決罪的問題,必須先從根本下手。根本就在離開罪性,轉向神,恢復這層決裂的關係。

悔改的絆腳石-第一是驕傲第二是太專注於自己的罪行

阻礙人悔改的絆腳石是驕傲,是不肯放下自己的主觀認定,不管是以自我為上帝的自大型,或以自我為渺小到沒有價值感的自卑型,都是驕傲在作祟。要移除驕傲的絆腳石必須從自我中心的罪轉向上帝的心意,不能再以自我的評價為絕對的,需要把自己放在「道Word」之下來檢視、來判斷、來改正;同時也不要把自己的經歷當作不變的定理,而否定了上帝審判的主權。衛斯理主張:「轉離自己,才有機會尋到上帝。」

阻礙人悔改的第二個絆腳石是太專注於自己的罪,這樣的人會產生很深的自責(remorse)和懊悔(regret),雖然這兩種情緒是真誠的,但卻會妨礙了真正的改悔,悔改也就受困在情緒當中,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突破。所以真正的悔改必須從憂鬱的谷底、喪氣的黑暗中走向光明,不再沉溺在自己的失敗和罪惡中苟延殘喘。自責與懊悔的態度看似悔改,其實都妨礙了真正的悔改。Dr. Clapper比喻駕駛成天記住自己的車身很髒,卻不去洗車,就像一個人時刻想著自己的污垢,內心藏著罪咎,但這些都不能取代清潔的行動。所以真正的悔改不僅要人深深醒悟己罪,更叫人渴望去改變自己,成為聖潔。所以悔改不是回望過去,叫我們流連在過去的罪行中,這種悔改沒有建設性,只會奪走我們眼前改變的機會,真正悔改的目的不在罪行的本身,而是叫人能有盼望,能迎向將來。

此外Dr. Clapper提出悔改的態度是持續的,因為悔改不可能一次完成,悔改應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哀痛是信仰的門廊,信心是信仰的大門,自今不再犯的聖潔才是信仰的本身。

第三章 信心之門

信心信念缺一不可

Dr. Clapper認為信心與信念是極為相關的語詞,都可解釋為信任某宗教的基本教義。當人認同該宗教,可以撮要的陳述某信仰的內容,就可稱此人具有某宗教的信心或信念,但是那時此人可能與該信仰內容尚未建立任何信任的關係。若期許這信仰內容落實到一位信徒的身上時,我們稱這些為信條(creeds),可解釋為我相信(I believe)。總而言之,信念即信條(belief-as - doctrine),信念即信任(belief-as-trust )。

由此可見,若單獨使用「信心」或「信念」都不足以形容整全的信仰生命,必須「信心」兼有「信念」才是真正的信仰。這是一種宣告式的語言,是願意將身家性命投注在這上面的一種委身。如果信徒只對教義有信心,卻沒有實踐信條,衛斯理稱這種信心為「冷漠而無生命的附和,只是頭腦中的一連串概念」。衛斯理認為:如果信心不是「心意的傾向(disposition of the heart) 即信任,則單有認知的附和是沒有拯救能力的。情況如果調轉過來,徒有「心意的傾向」而沒有認知作為的基礎,同樣也沒有拯救的能力。

信心信念」要有對象

信心與相信必須要有對象,因信任是及物動詞,須要有接受的對象。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我們信心的對象以及信任的對象就是:藉著基督所彰顯的上帝,就是那位赦罪、賜永生、並從死裡復活的上帝。Dr. Clapper提出衛斯理《因信稱義(Salvation by Faith)》的講章來說明這個道理,衛斯理說 :

我們藉以得救的是什麼信心?答案可以是: 首先一般來說,這是指對基督的信心而說-正確的信仰對象就是彰顯上帝的基督。

Dr. Clapper指出當衛斯理解說信心時,不時引用希伯來書十一章一節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文,「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可見信心是恩典的禮物,信心是根據,也是確信,它沒有籠統含糊的叫我們相信聖經裡的上帝而已,而是鉅細靡遺的開啟我們一條通往救恩的恩典之路,這信心就是衛斯理所描述「信仰之家」的大門,是叫我們罪得赦免,叫我們與上帝和好的信心。

信心的本質是基督使我們得赦免

連世人都知道十字架是基督教崇拜的核心,也是信仰的焦點。十字架的本義其實是一世紀羅馬人統治巴勒斯坦人所使用的酷刑。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做成了世人的救主,使我們的罪得赦免,這二個傳統的教義頻頻出現在聖經中。例如: 希伯來書九章,歌羅西書一章,加拉太書三章13-14節,以弗所書一章7-10節,及四章31-32節。

當信徒與耶穌同行,最為關鍵的時刻就是稱義(justification)這一步,即在我們的意識上理解到上帝赦免我們的罪。Dr. Clapper引衛斯理的話說

聖經中有關稱義最明顯的觀念就是饒恕,就是赦罪。是天父上帝的這個行動,因著愛子之血所完成的救贖。祂乃藉著消除過去的罪,彰顯祂的公義(或慈愛)

在基督的十字架上,我們不用懷疑祂赦免了罪性還是罪行,因為罪性和罪行都得到了赦免。Dr. Clapper進一步解釋道:赦免的目的是為了修復與上帝的關係,因為我們過去把自己的評價當作行事的準則,把自己的私欲放在原本屬於神位置的心靈寶座上,又因叛逆而產生諸多罪行,如今都在耶穌完全的救贖工作裡得蒙赦免。

一步之遙 從門廊到門口

過去我們受困於世俗的道德規範和行事標準裡,或許為了生存,拼命的打自我保衛戰,不肯坦然面對自己的罪行和罪性,然而如今我們領受了一個新的身份,即我是一位蒙恩的罪人。此刻我們就越過悔改的門廊,準備要去擁有一份救贖的屬靈禮物。所以要接受救贖的人,首先必得要知道自己需要被赦免,而且這份禮物更是白白賜下的。

基督教信仰的信心之門的標記就是十字架,要進入聖潔居所前,必須先踏上悔改的門廊,來到罪得赦免的這道門檻。許多人趨之若鶩,但也有許多人望而卻步。這是一條窄門,只有十字架的贖罪記號而已,沒有其他的誘因,所以要進入的人必須憑著信心領受,憑著信念和相信通過。

贖罪是基督教信仰的最大奧祕

Dr. Clapper說赦罪是個奧祕,這些奧祕叫我們屈膝跪下,叫我們心靈謙卑。因為真正的奧祕不能單單靠著智慧可以明白,在世上是不能被解釋的,其實真正的奧祕就是一種宣告,一種啟示,叫我們好去面對祂

Dr. Clapper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或歷史文化中,也充滿了許多無法解釋的事件和現象,只是我們無視於他們而已。但是在基督教的信仰裡,基督徒所選擇的卻是一個充滿奧祕和奇蹟的生命。罪得赦免就是基督教信仰裡的生命核心,我們全人都環繞在罪得赦免這個宣告裡,有些人因此活出了謙卑,有些人因此活出了平安,和喜樂,甚至有些人心中充滿了滿滿的愛。總而言之,因相信「因基督十字架使罪得赦」的奧祕,引領我們進入信仰之家的大門。

Dr. Clapper引衛斯理查理斯的一首歌《奇異的愛》第二節的歌辭:「何等奇妙!永生主竟受死!有誰能解釋這奧祕?」說明:我們蒙召的目的,不是去解釋這奧祕,而是去把這奧祕活出來,並傳揚出去。上帝是充滿奧祕的,這奧祕不是叫我們遠離祂,而是走近祂。

Dr. Clapper告訴我們: 悔改和罪得赦免都需要信心,目的是叫我們從罪中釋放,重新獲得自由。如今我們可以不再背負重擔,可以挺直身子,將精神放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不用再在罪中掙扎了。然而Dr. Clapper不免再回頭問我們: 我們又為了什麼要得這自由? 新的精力又將應用在何處呢? 答案是: 我們得自由,是蒙召去承受和活出聖潔的生活,也就是與神同居在祂聖潔的居所裡。

第四章 聖潔居所

接續衛斯理信仰之家(house of religion) 的意象,先要踏上悔改的門廊,再經過信心之門,才可達到房子本身,就是聖潔holiness。本章要討論聖潔如何能進入到人的生命,且聖潔又如何與信心之門連結。因為聖潔界定了信徒生命的樣式,所以Dr. Clapper要我們先明白衛斯理如何理解聖潔。

聖潔是愛

衛斯理認為聖潔是聖經要求信徒達到的目標,所謂非聖潔不能見主面。在衛斯理看來,聖潔與愛是同一件事。衛斯理在多篇講章中寫道: 上帝造人,是叫人得享喜樂,而唯一能得真正喜樂的途徑就是聖潔。衛斯理舉出許多經解來證明聖經所顯示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滿有愛的生命。舉經文來說明如下:

馬可福音》12: 2834;《路加福音》10:2528;《利未記》19: 18;《申命記》6:4 耶穌說:「愛上帝」、「愛人」就是猶太信仰的核心的兩條誡命。因此Dr. Clapper總結衛斯理的講道,他說: 「愛是人生的基本導向,該是每位信徒的基本性情才對。」

《約翰福音》13: 3435中,耶穌教導門徒要彼此相愛。

《哥林多前書》8:13中,保羅討論基督徒應否吃祭物,結論卻是愛心比博學更值得重視。

為何蒙赦免使我們能具有愛的能力

《路加福音》7:3647中,談論在耶穌腳上抹香膏的女人,說明罪得赦免能使人活出愛的生命。

當我們遇上一些喜愛收藏自己的罪行、性情保守的人,他們不覺得自己已蒙赦罪,而是被判刑,這樣的人要牢記上帝對我們的愛──耶穌為我們死赦免我們的愛。每當我們覺得被定罪時,就當轉眼仰望耶穌說:「上帝的赦免就是生命中的泉源。」

《約翰壹書》4:1922,尤其19節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衛斯理認為:「這句話的所有宗教的總結,也是基督教的真正典範,此外沒有其他可以多說的了。」Dr. Clapper解釋衛斯理的論點,說: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上帝的愛已臨到我們;這樣的愛,也讓我們能對上帝和對人活出愛(事實上是驅使我們,因為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驅使人)我們為什麼愛呢?是因為我們得蒙赦免,也就因為我們得蒙赦免,所以我們能夠棄掉世俗的做法──棄掉在人前裝無辜,棄掉優越感,棄掉分別心──使我們能夠自由的以平等的愛待人。

Dr. Clapper舉出《孤星淚》這部名著為例。主角尚華能多次表現基督徒的愛,因他先從主教手中接受銀蠟燭台的那一刻起,他從罪惡的舊生命中得到赦免,他重獲自由,以致於他可以用生命盡情去愛。

什麼是愛

在基督教信仰裡,愛是核心價值,愛斷不能被扭曲為肉慾、情慾的愛戀所窄化。《約翰壹書》3:1024中,其中第6節為愛立下精闢的定義: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 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耶穌上十字架,不單為了赦免我們的罪,還顯示了愛的最高典範。保羅進一步闡明耶穌捨身釘十字架的這種愛,又用日常生活理念去解釋這愛和實踐這愛。參見哥林多前書13:4 8。衛斯理說: 宗教感情(affections)與宗教感覺(feelings)不同,宗教感情可以永不止息,但宗教感覺卻可以來來去去。若依衛斯理的定義,愛不止是一種感覺,愛還將積極和正面的精力投放在一段關係裡,愛是為別人謀幸福-容忍、不懷怨、凡事忍耐、關顧別人,而且始終如一。

根據加拉太書5:2224,衛斯理評論此章時說: 「愛是一切的根源。」當真愛在人的心內生根發芽時,其他美好的情操也隨之成長。因聖靈與我們同住,帶來了這些情操,保羅稱為聖靈的果子,而約翰衛斯理用這九種果子即九種情操來總括聖潔,即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不論如何表達這九種情操或九種果子,都可用愛去概括。基督徒的行事為人都應該源自這種愛,愛是一切所作的驅動力,也是基督徒生命的目標或終點,即真正的信仰之家就是要活出聖靈的果子。

成聖和完全

Dr. Clapper說明衛其理提出「成聖和完全」理論時的動機,因衛斯理見當時許多基督徒的信仰生命只停留在門廊(悔改),或門口(信心)就停滯不前,於是向他們提出尖銳的問題:你是否朝著『完全』走去?」問題的關鍵在「是否朝著」,答案若是否,代表你未遵守主的命令。

Dr. Clapper: 衛斯理在解釋完全論perfection的講章中,曾提到就算在愛中完全了(在愛裡作完全人),也會有軟弱的時候,也會有犯罪和無知的情況,這些無心之罪(非故意犯罪)也同樣違反了我們已知的上帝律法。最常見的情況是有些人喜歡頻頻回望過去,甚至情不自禁的撩動一下心靈創傷,揭開自己已經癒合的傷口。此行為類似自責及懊悔,都不是真正的悔改。真正的悔改要請上帝醫治我們,使傷口不再困擾我們。真正的悔改是真正認識自己,不單要承認自己的罪,還要宣告自己「軟弱」,需要「被醫治」。當上帝醫治的大能臨到,雖然不能把傷痛忘得一乾二淨,但至少我們就可以擺脫這些傷痛,以及負面經歷的影響。所以Dr. Clapper認為衛斯理雖然三大基督教教義悔改、信心、聖潔,雖未論及醫治,但衛斯理深知基督徒在完全道路上,一定少不了醫治,醫治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被遺忘的一種愛友誼

Dr. Clapper提出衛斯理的屬靈信仰內容裡一項寶貴的觀念,即基督徒要從世俗的愛自我為中心的愛,跨越到耶穌呼召我們去活出的愛服侍別人的愛。這種跨越確實存在了一條很深的鴻溝,但卻也有可以實際可行的步驟。

步驟一參哥林多前書13

遵行耶穌的命令捨命,這捨命不是一次完成的那種戲劇性的犧牲,而是經年累月,在微小的事上,付出無比的忍耐、恩慈、及可信賴。所以捨命是一生值得努力以赴的實踐性目標。

步驟二

遵行耶穌的命令--愛仇敵。蒙召作基督徒要愛自己的兒女,也要愛仇敵,要服侍他們。但留意不要心急,別想一步登天,但可以先付出友誼。因友誼的取向是以別人為優先,正可帶離自我中心,超越家庭關係的限制,幫助我們步向完全無私的愛(agape)

Dr. Clapper進一步說明友誼是一種習慣,不論是陌生人或敵人都可以視他們為朋友,當我們學習以友誼待人時,也要瞭解世界能夠計算的代價,即要具有屬靈的分辨能力(spiritual discerment)。唯有依靠屬靈的分辨能力才能適切的、自由的去過以愛去服侍別人的生活。

Dr. Clapper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友誼的愛,他說人心底有一種渴求,渴求挑戰、歷險和刺激,若能獲得滿足就會快樂。衛斯理曾說: 我們原為快樂而造,但只有當我們達到聖潔才會快樂。若連結聖潔和快樂這二者,擴充聖潔是愛的概念,尤其是愛仇敵,那麼快樂就因愛的服侍所帶來的結果而滿足。因此真正的快樂是一種衡值(evaluation),同樣它也不是一種感覺。

第五章 在現今世界活出心靈信仰

基督徒的屬靈旅程,起點是聖潔,終點也是聖潔。若我們在旅程中與聖潔相遇,就能得著力量,聖潔有叫人悔改的力量,有叫人得著信心的力量,聖潔也有叫人知道自己罪得赦免的力量,聖潔能叫人的生命成長,使人可以有力量再向聖潔前進。Dr. Clapper藉著衛斯理的教導告訴我們,今天到底要怎樣做才能與聖潔相遇,使聖潔在得著信心、在罪得赦免、在使生命成長、在使我們成為聖潔這些方面成為可能。

Dr. Clapper指出信仰之家的意象雖好,但是若要應用起來,需要強調兩方面其一必須唯持在持續的陶塑的狀況之下,其二信徒必須要專注在敬虔行為的恩典工具上。

持續陶塑的必要

Dr. Clapper指出衛斯理的精簡教義容易使人誤以為門廊(悔改)只要走過一次就夠了,大門(信心)也只需經過一次就夠了,徹底悔改一次,受洗時相信一次,就可高枕無憂的一生一世的住在神的居所。事實上,按照衛斯理和其他正統基督教的主流信仰,在基督裡的悔改和相信需要不斷的在每天的生活中發生。信徒要在每天生活中重複的由門廊進入門內的聖潔居所,因此約翰福音14: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這就是持續進出的意象。說明我們每天可以從門廊走到天父不同的住處,可以通過不同的信心之門,找到另一間聖潔的房子。總而言之,我們每次都可由不同的角度來經歷上帝的愛。

敬虔行為是恩典的工具

衛斯理明白信徒的困難與軟弱,故他當時針對會社(societies)的人舉出信徒可以被上帝所用的三樣基本原則,這基本原則不單是上帝使用我們的條件,也可以用來端正信徒的內心,使他們在身心靈方面都有成長。衛斯理稱這三原則為敬虔行為。敬虔行為一是不可傷害人,不可行惡。二是用各樣方法以善待人。三是遵守上帝所有的法則。

Dr. Clapper藉重衛斯理的教訓,叫信徒謹記: 敬虔行為來自上帝的恩典,不是來自於自己。 因上帝的恩慈與憐憫在我們的行為之前,是上帝先發出邀請,我們可以拒絕,也可以接受,若我們選擇接受,就靠著上帝的恩典成長起來了。因此敬虔行為也是恩典的工具,包括洗禮、禱告、查考聖經、領聖餐、禁食、基督徒的聚會等都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達到目標,就須使用合適的工具。若為了達到聖潔的理想,就須使用恩典的工具。

恩典的工具之一洗禮

Dr. Clapper說衛斯理很少談論到洗禮,因為當時英國人一出生就受洗了,洗禮是一件既定的宗教行為,所以無需再加以教導。但如今我們該謹記自己是受過洗的基督徒,洗禮可以幫助我們持續生活在屬靈的信仰中。因為洗禮不會重複施行,所以是上帝彰顯祂的恩典其中的一項方法。

恩典的工具之二禱告

Dr. Clapper再次強調敬虔行為的目的不是叫我們沾沾自喜的向人誇耀,或在神前邀功討賞,而是叫我們轉眼仰望上帝。而仰望上帝的目的是叫我們能悔改、能有信心,能在愛裡成長。而在所有恩典途徑中,禱告是與神相交最有效的方式,禱告既可以向上帝說話,又可以聆聽上帝的話語。

衛斯理把禱告分為三種公禱、私禱、家庭禱告,但Dr. Clapper又增添了一種自發禱告(spontaneous prayer)也值得鼓勵。衛斯理根據英國教會所沿用的《公禱書》,出版了自己的《公禱書》。至於Dr. Clapper認為就算使用別人寫的禱詞及詩歌集,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不用侷限。

恩典的工具之三查考聖經

衛斯理區分研經(study the Bible)與查考聖經(search the Bible),他認為兩者的心態不同,所得的結果也不同。研經為了增進知識,著重在學習各卷的背景和事件; 查考聖經則為了靈性成長上的需要,去主動尋找上帝和祂的話語,查考聖經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和動機。而且聖經屬於教會的書,因此需要與這個信仰團體的尋道者一起去尋道,所以若能找到有經驗的人引領,好過一人單打獨鬥。

恩典的工具之四禁食

衛斯理認同中古教父的做法,主張為信仰而禁食是有用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靈命就不會進步。其實禁食是一種意志的抉擇,為了屬靈的原因,我們不進食、不行房、不看電視、不做平常習以為常的事。禁食的目的在操練自己,不讓俗事佔有自己,只讓上帝來管理自己。衛斯理每週五不吃早餐和午餐,為了記念主的受難和救贖。Dr. Clapper認為今天一些教會沒有方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領袖沒有操練這種敬虔的行為。

恩典的工具之五基督徒的聚會

定期與其他的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彼此鼓勵,互相督責,讓大家一起活出蒙召的生活。保羅在以弗所書4:15描述什麼是小組良好的運作方式,先決條件是小組裡的人願意敞開心扉,彼此認罪,互相承認缺點,用愛心說誠實話,才能憑著愛心相互督責。所以Dr. Clapper: 每一位成員都是小組的重要元素,這群人願意完全委身給上帝,彼此負起承擔和成長的責任。如果這些元素齊備了,而且運作的順利,那麼聖靈便能使用,使小組裡的人成聖

恩典的工具之六主日崇拜

在教會中舉行的洗禮、葬禮,幫助我們去接受上帝的安慰和寬恕,而婚禮更能激我們那愛人的心。除此之外,教會中最重要的就是每週重複會舉行的主日崇拜。在儀式中藉由聖詩和頌讚,敬拜者感受到上帝的聖潔,由衷感謝一切所領受的事物,並且引領敬拜者到達悔改的門廊。誦讀使徒信經和聆聽講道可以幫助敬拜者專心思想基督的拯救,提醒敬拜者罪已得赦免,並且步入信心之門。因此Dr. Clapper解釋道:凡是與禮儀相連的恩典工具都具有兩種面向: 其一能使我們的心靈專注於上帝的聖潔; 其二除非我們自覺生命需要這種聖潔,才有可能在悔改、信心和愛的經歷中渴慕被聖靈塑造

恩典的工具之七恩慈行為

衛斯理主張以禮儀形式去表達神的恩典是不夠的,同時也需要在教會以外去表達聖潔的感情,因此恩慈行為也是一種表達宗教感情的管道。聖經中的黃金律就在《馬太福音》7:12「耶穌說: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這條黃金律的應用就在《馬太福音》28:19,要給饑餓者吃的,給赤身者穿的,要探問被囚的和患病的,要接待客旅,並要到世界去傳福音。由此可見,悔改、信心和愛只是我們心靈的方向,但是「燈不能只放在斗下,就失去了燈的功能」,我們還要認真的活出這樣的宗教感情,要在個人的行為上表現出來。

Dr. Clapper問今天該如何實踐約翰衛斯理所說的恩慈行為,其實就要回歸到衛斯理所說的「敬虔行為的三原則」: 即不可傷害人,不可行惡; 用各樣方法以善待人; 遵守上帝所有的法則。不酒駕、不虐待配偶或兒女,就是不傷人、不行惡的表現; 做義工、教主日學、助殘障人仕、海外宣教就是以善待人。這些敬虔的法則正是活出上帝在我們裡面所陶塑完成的模樣。

外在行為不能取代心靈生活

衛斯理知道:人們總喜歡從可見的外在行為去界定何謂基督教的信仰,但衛斯理絕不認同此種膚淺的看法,衛斯理提出一個基本理念:心靈生活才是首要的Dr. Clapper: 衛斯理強調心靈,乃是印證了聖經的信息,並且進一步展示這真理的神學意義。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衛斯理在1745年致史密斯(John Smith)的信件中特別強調:「有愛的信心生活faith working by love 」不應該窄化到「只靠行為來稱義」。衛斯理說:

我認為信心可以產生基督徒的一切聖潔(holiness),多於基督徒生活中的一切行為(practice), 因為人總是安於去追求行為,這行為指的是外在表面的宗教生活而言。但是真正的宗教生活是發自心靈的,在心靈中因有創造者的形象模塑,而得到更新。

此外,衛斯理尚有一篇講章《論熱心》(On Zeal),文中勉勵信徒追求聖潔的品格和感情,應多於追求恩慈行為或敬虔行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由心發出的,必先有聖潔的品性才產生善行。再者《論婚紗》(On the Wedding Garment)衛斯理談論聖潔,引用加拉太書5:6:「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強調基督教信仰應以心靈生活為方向,而這種信仰所產生的第一種行為就是愛上帝和愛人,這無私的愛就已包括了聖潔和屬天的品性,即謙卑、溫柔、溫和、節制、忍耐,而這些品性也就自然會表現出同性質的行為來。

「信仰之家」意象所排列的是邏輯的次序,而非時間的次序

Dr. Clapper:衛斯理運用三重意象悔改、信心、聖潔()去概括基督教的核心真理,但並不表示我們會順著這樣的次序去經歷。所以信徒當認識邏輯關係和時序關係的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一成不變的順著次序去經歷悔改、信心和愛。甚至有時我們經歷在其中,但卻渾然不覺; 有時我們會先經歷教會中的愛,而後才會去面對個人的悔改和信心;有時大徹大悟的悔改經歷卻發生在信主多年之後; 有時外展的宣教事工,竟意外的被上帝模塑出自己的愛來。所以衛斯理認為基督徒在不同時間點所經歷的三個屬靈步驟,無論時間的次序如何,都不會違背這三個邏輯次序。

信仰之家的終極性目標是不是信心

Dr. Clapper提出幾個問題: 如果回教與猶太教能相安共處,我們是否也該在基督教的神學立場上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呢? 如果別人的生活好像過得也不錯,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強加衛斯理的信仰理念於他人呢? 今天這個多元化宗教並存的世界裡,有誰會去在意以基督教為中心的衛斯理神學呢?

Dr. Clapper: 我們不要以為衛斯理所處的時代與現今不同,事實上衛斯理當代的異教精神就十分雷同於今日的世俗主義。如果我們詑異衛斯理竟然也接受其他宗教的人,認為他們可能也能活出信仰之家的那種愛的生活。基督徒或許根深蒂固的以為信心才是信仰之家的根本,而不是進入信仰之家的大門。但衛斯理在一封書信中卻說:

我認為「信心」本身不是目標,而只是方法而已。誡命的目的是「愛」,這就是一切誡命,也就是整個基督教的教規。我們應該持守「愛」,不論用什麼方法,我都以此為足,別無他求。只要我們全心全意愛主我們的上帝,又愛鄰舍如同自己,一切便為美好。

由此可見,我們要去使萬人做耶穌的門徒,乃是為了要讓世上充滿上帝的愛然而今天滿有信心的基督徒卻不願意傳福音、不願意去作見證,甚至竟抬出「容忍」和多元化的論調來掩飾真正原因。所以真正的原因不是這個世界已經充滿了愛,而是自己懶惰,怕被拒絕,怕自尊心受損。Dr. Clapper若按照衛斯理的觀點,在理論上或許可以藉著其他方法、其他宗教、其他哲理來建立愛(agape),但是衛斯理認為在這些方法、宗教、哲理中,唯有基督教最能幫助人活出這種愛來。因為引人從罪得赦免的悔改門廊,到進入信心之門,確實能幫助人改變生命,將愛充滿人的內心去生活,這些理論都是確實可行的,絕不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論調。

衛斯理提醒聽眾:「如果他們尚未使用工具,就不要奢望可以達到目標。」如果身處在世俗文化的洪流中,只會浮浮沉沉,不可能會活出滿溢愛的生活。成為基督徒不需要去跟其他的文化、宗教、哲理去競爭,顯示誰的愛心比較大,誰的道理比較正確,而是選擇敬拜那已向我們啟示的上帝,並且跟隨耶穌的腳蹤,使用祂為我們準備的恩典工具,實踐慈善的行為,即可使上帝的愛充滿在世界上。

「信仰之家」的三個意象如何能落實成為「心靈生活的信仰」

衛斯理的心靈信仰,雖名為心靈,但卻有根有據的。首先心靈信仰根植於基督教的傳統真理,在本質上也是社會性的。在教會的群體中,信徒可以經歷悔改、可以操練信心,因為有表達的對象,所以愛可以不斷滋長。或許有人認為心靈信仰會流於空想,是自欺或偏激的想法。例如「悔改」,不能只停留在「自覺不好」,而是給悔改的人有動機去改變,用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世界和自己。至於「信心」也不是隨意附和,是相信自己的罪得赦免,已經擁有了新生命。至於「愛」更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或心靈智慧而已,而是向世界、甚至向仇敵付出關懷。而這一切的感情都源自於上帝的愛,因為領受了上帝的愛,為了要回應上帝向我們顯示的愛。衛斯理在《登山寶訓》的講章寫道:

「什麼是尋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其實這「義」是上帝在我們心中管治我們的結果。什麼是義?義就是愛。義就是對上帝和全人類的愛,是從對耶穌基督信心所發出的愛,這愛生出謙卑、溫柔、仁慈、忍耐、堅毅這些美德與行為,所以這愛是「向世界死」(deadness to the world)了之後,轉而從內心生發出對上帝和對人類的一種屬靈感情。這屬靈的感情能產生所有的聖潔行為,以及令人羨慕、稱讚的事物;這屬靈的感情也能生出上帝所悅納、人所喜見的信心行為和愛心勞苦。上帝的義雖來自上帝,卻是藉著「耶穌基督的義」白白賜給我們的禮物。透過耶穌買贖我們的工作,耶穌付上了這義的代價,這可貴的義又透過聖靈感動我們,既而在我們的裡面作工

由此可見,當我們活出仁愛、善良、喜樂、平安這些聖靈的果子,也知道我們是上帝的兒女,這些都是心靈信仰的確據,當然就不可能把心靈信仰視為空泛的想像了。反之,如果我們的目標只侷限在個人的感覺上,一切訴諸自己的感情,很可能會落入自欺的經歷中。但若我們專注於某些特定的目標上,使我們有某種行為表現,這樣的宗教感情,就不會變成個人的空想。

Dr. Clapper末了提出衛斯理主張的心靈信仰,關鍵在於有聖靈的帶領和引導。因為有聖靈,罪人專注於上帝的赦免,這赦色之愛使他能因認識自己的罪而悔改,這份為罪悔改的憂傷感情,使悔改的人因信任上帝與感念上帝的赦免,得以進入聖潔的生活。同時也因仰望上帝而來的愛與喜悅,使我們能將這樣的愛普及到鄰舍,為鄰舍謀求最大的利益與幸福。所以心靈信仰就是衛斯理把基督道成肉身、留在世上的義,作出合理、靈性、社會性的解釋和應用。





以下為院訊有關衛斯理宗神學和靈性研究的單篇文章


約翰.衛斯理的成聖工夫和同行日記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昇坤撰

分九次連載於440期至448期


      本人在華人教會界五年多來,推行「24小時仰望耶穌」的生命回歸運動,在這其間常思想到底什麼才是貫穿新舊約聖經的關鍵詞?經過思考默想,本人的結論是「同行」。因為從「神的創造」到「基督再來」,基督教所本的聖經核心在於「神與我們同在」。因為舊約時代,神以不同的方式主動臨到他所愛的人,基督甚至以道成肉身的方式,來自已來到世界,祂勝過死亡,祂復活,祂成就了救恩的大事。這位以馬內利的基督至今仍然與我們同在,祂所掌管的神國也一直在我們中間,而且是從今時直到永遠。

       神非常樂意與我們同行,所以愛神的百姓會與祂同行,也是理所當然的。「24小時仰望耶穌生命回歸運動」的核心在於時時刻刻與耶穌幸福的同行。為了徹底落實這個目標,所以要力行撰寫「同行日記」。此項屬靈運動目前由韓國的WJMI的組織在大力推行,目前立約撰寫的信徒已從韓國教會擴散到亞洲不同國家,甚至世界各地。

       早在十八世紀的英國,衛斯理建造了所謂的循道會宗的成聖共同體,藉此引導許多人在世時就能與主同行,不必等到死了以後,而且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能與主同行,不必等到主日來到教會。所以「與主同行」不該只是一個口號,背後應有一個支持它的神學理論,以及一個可依循的具體實踐方法。根據本人教授教義神學和教會歷史多年,發現衛斯理的成聖功夫正符合「與主同行」的實踐,正可成為它的神學基礎,而「同行日記」正是操練具體理論的一種方法。故本人撰寫此篇論文的目的,就是想透過衛斯理已走過的路,藉著瞭解這位神學家、牧者、佈道家──成聖功夫和屬靈操練,給予「同行日記」這屬靈運動一個更具體的方向和一個明確的實踐方案。


第一章       衛斯理的成聖觀

1.    衛斯理如何看待成聖問題

2.    衛斯理如何設定稱義和成聖之間的關係

3.    衛斯理的成聖理解

第二章       衛斯理的成聖功夫

1.    衛斯理如何定義成聖功夫

2.    「恩典途徑」在成聖功夫中扮演的角色

3.    衛斯理成聖功夫的涵蓋層面

第三章       衛斯理的成聖功夫方法論

第四章       衛斯理的成聖功夫和與耶穌同行日記

連載九次於:

院訊440期,201924- 5頁。

院訊441期,201934- 5頁。

院訊442期,201944- 5頁。

院訊443期,201954- 5頁。

院訊444期,201968-9頁。

院訊445期,201974-5頁。

院訊446期,201984-5頁。

院訊447期,20194-5頁。

院訊448期,20194-5頁。




約翰.衛斯理的聖靈經歷和信仰本質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坤坤撰


綜觀後續的教會歷史,我們能夠明瞭一個事實,亦即經歷神需要擁有「三位一體的架構」,現在的屬靈經歷就成為經歷神的關鍵時刻。十八世紀時,衛斯理揭起漫天席捲的靈性復興和更新運動,屬靈經歷成為主體和基調。衛斯理強調屬靈經歷,他不僅詳加解釋,並留意跟隨信徒所經歷過的神同在與工作。他將基督教信仰的「經驗層面」整合在他的神學觀裡,在他日後揭示的靈性神學中,更為確立這個觀點。因此我從聖靈的證據和新生(重生)的角度開始探討衛斯理所強調的屬靈經歷。

登載於院訊434期,20188月第2-3頁。




先備的恩典 / 陳吉松院長撰

奧古斯丁強調:上帝的恩典並不是在一個人歸信之後才在他生命中工作,而是在他尚未歸信之前已經在他生命中工作,預備人的意志,使他能回轉。


登載於院訊435期,20189月首頁。




衛斯理觀點中的靈性和神學/ 作者   李昇坤(全文載入)

1. 序論

本人相信現今世界教會及華人教會所面臨的最緊要話題之一,就是恢復到有深度又有健康的在基督裡之靈性,若沒有純粹靈性的回復,則現今教會無法更新自己,而且更不能分辨神的心意。首先,我們提到「靈性」時,人們就想到其意義和範圍,這是因為我們多麼沒有分辨而以及濫用此語詞的緣故,並且已經對「靈性」的定義上發生混亂和模糊狀態。可是本人認為從悠久教會歷史的屬靈泉源中流出來的靈性溪水,並不是充滿枯乾的理論,也不是假說和形式主義的空殼子,乃是貫穿基督教真理本質的何等滋潤之源泉,且這也是從我們屬靈原導師─耶穌所流出來,經過偉大的屬靈領袖的教導和生活而傳下來的,這就是「靈性」本來的意義。

「靈性」是藉著禱告經歷到三位一體的神。這只是由人的本性能釋明的,但是,藉由耶穌基督,得蒙赦罪而真實重生的人,就是在聖靈裡,被神的生命和愛充滿且被聖靈重新創造的人(以弗所書四章23-24節)後,在這世界裡過成聖的路程。換言之,按照神的形象被創造的人,若沒有跟神有屬靈的交通,就不是生命,也不是愛。

現今的教會所渴望的是從內在出發的更新,並不是外在的變化;這樣的渴望就如耶穌所講的,從我們心裡湧出來的生命的力量可以淨化世界而改變骯髒污穢的心靈,從追求可死滅物性為中心的教會,轉變成追求生命的靈的教會,這才是真實的福音,是以聖經為中心的思維轉變(paradigm shift),也是對站在新時代的教會最鮮明的回應;其實教會正等待能帶來真實變化的新訊息,將這樣的課題和目標放在心裡,開始查考衛斯理的靈性。

2.衛斯理靈性的全體結構

按照我們所知道的衛斯理,他是在近代教會史裡,最偉大的佈道者、培靈者和衛理公會的創辦人;可是最近卻有一些學者們將衛斯理評估為偉大的基督教靈修者,這並不是說他的神學沒有什麼系統性的理論基礎;對衛斯理的神學研究而言,過去30多年的時間彷佛是在「衛斯理研究的文藝復興」一般的發展起來,特別是由英美卓越衛斯理神學家所出版的批判性的衛斯理全集(The Works of John Wesley)更加重其成果。其實衛斯理神學不能跟他的靈性分離,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稱他為靈修神學家是更適合的。我們重新評估他的屬靈遺產,是根據重新發現他對基督教靈性和神學上的國度所貢獻的一面,本人先查考衛斯理靈性的全體結構,以指示未來衛斯理靈性研究的展望。

我們已知道了衛斯理靈性的特點在於成聖和基督徒的完全思想,這使我們知道,他將他靈性的重點放在目標或完全,這就如一個人出生到死亡的生活過程一般,走上往本鄉的旅程。所以我們知道每個瞬間是何等重要,而且有意義的互相連接,做成向目標進步的一個過程。在初代教會東方教父的傳統裡,特別由Gregory of Nyssa和Macarius等的靈性家展開了。他們認為靈性是個生活的階段,按照程度上升、成長,在向完全的進步的路上,更加鍛煉和成熟下去;東方教父們和衛斯理將它視為成聖之路,將其完成的目標稱為完全的愛,在這裡,完全就是「愛的完全」,在其成聖之路上,基督徒效法基督,做成基督的樣子(Christlike)變貌下去。這樣來看,衛斯理的靈性具有變形論、累計論的特徵。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衛斯理靈性的獨特性,就是強調體驗。用一句話來講,將基督教靈性定義成在聖靈裡的生活。衛斯理透過自己興起的衛理公會復興運動,比任何人強烈地意識到和檢測到聖靈的現在的體驗;因此,他將他的神學立場定義為「體驗的神學」(experimental divinity),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真實的神學不是以理論、系統性的思辨而組成,乃是以信者的屬靈經歷去主導而決定的。這樣的體驗和理論、靈性和神學的關係,是我們透過衛斯理所發現的議題,如今對教會和神學處境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藉著經歷聖靈我們才體驗三位一體又真又活的真神的動工(恩典),因著對這樣活的信仰(Living faith)的強調,衛斯理的靈性將其中心和根基放在聖靈論,他用非常獨特的屬靈的感覺——但是由初代教父來的——來發展他體驗的靈性。

但是,像衛斯理這樣的經歷聖靈不只是一個特別(extraordinary)領域,即超自然的層次,乃是包含具有的現實的、平常的(Ordinary)層次的體驗來展開他的靈性,所以,比起超越靈性的體驗,衛斯理更看重現實生活的靈性,如Outler所說,衛斯理的貢獻在於實踐性的神秘主義。在衛理公會復興運動裡,其實看不到將我們的靈性推到默觀和超越的默想的努力。反之,衛斯理教導了我們,藉著身為恩典的途徑(means of grace)的禱告、聖經研究、禁食、崇拜和聖禮,在每天的生活中,如何經歷神的屬靈現存恩典─當然在衛斯理的靈性裡頭,不是全無神秘主義的傾向,衛斯理實踐性的靈性,在信徒的現實生活中通往成聖的路程裡,強調屬靈操練和鬥爭的實踐(praxis),同時擁有連接現實和超越的聖禮的傾向。

最後,衛斯理的靈性的關心、禱告的生活如何轉到結出聖靈的果子的人格與成聖,對衛斯理而言,禱告的重點不在於恩賜和能力,乃在於藉著聖靈的同在,我們如何跟耶穌基督一致或同化;因此,我們知道,他的靈性屬於古典基督教傳統的主流。這是跟信徒如何經歷聖靈的內住,同時被聖靈淨化動工的馴化有關係。所以,衛斯理的禱告是在心靈的中心交通,以人格的淨化、純粹的禱告、成聖的禱告為目標,這是真聖靈完全的禱告。

成聖的目標─完全的愛─為了跟如此神聖的耶穌基督聯合而一致,以從人存在中心來淨化為前提。對衛斯理而言,淨化的(純潔的)、完全的愛就是恢復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人的完成,且在燦爛的榮光中,遇見神,並且聯合的對末世異象的預先體驗(foretaste)。對這一點,衛斯理的靈性是跟基督教不一樣,他相信基督徒的完全在這世界或死亡前是可以完成的。衛斯理確信,神的品德是成為愛的目標,也是完全的緣故,我們─雖然好像不完全中的完全─在這世界追求而達到將這愛完全,而且將它定為目標。

衛斯理的靈性跟教義是不可分離而一致的主題,靈性可以說是神學的基礎及跟廣闊的背景(milieu)。如今我們心靈痛苦的經歷到在神學院和教會裡頭,靈性(虔誠、信仰)和神學(教義和學問)之間不健康的分離及掙扎的緣故,為了尋找其圓滿的解決方案,提及衛斯理的例子來查考靈性和神學之間的回通方案。

3. 靈性和神學

首先,我簡單提及本主題的一般性的論議後,從衛斯理的立場,要提供對它的回應。正如我已提及的,靈性的概念正在廣泛的範圍裡使用;可是,在本文章裡,我要查考,在傳統基督教虔誠、委身和信仰的意義上,有限制而指稱的靈性,如何跟在我們稱為神學,即對信仰的理性、教義和學術的探究有關係。

基督教的靈性牽涉到對神的體驗中一切跟神的關係和交通的人生。在這裡,首先想起來的主題就是禱告的生活。[1] 因為禱告告訴我們在聖靈裡,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人,如何跟神相遇、對話和交通。禱告是藉著針對在耶穌基督裡所啟示的神,神秘的、超越的、宗教的體驗,成為屬靈生活的本質,在這樣禱告中的信仰─活的信仰(lived experience)和其中流出來的行為與一切生活,就是靈性。因此,靈性要求內在的生活和外在的生活的全面性的統合(wholeness)。靈性不僅是內在的生活,而且是其內在引起而人對全世界的體驗,以及按照那樣的追求所產生的生活中的一切作為靈性的領域,這才成為涵蓋性非常廣的概念。可是,不可忽略在其中心有內在性,即宗教性的經歷神。

那麼,靈性跟神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談到「神學」時,這是對神的話(God-talk)、對神的教義和學術的論究的意思。其前提是藉著概念和思想達到知識,藉著知識和理解,神學成為概念化,同時要求客觀的分析、綜合、考證等的學術性。

可是,這樣的神學或者系統神學的進程,只是基督教真理的一個一小部分而已;在更廣的意思上,現代的神學多方關心到對神的整體經歷[2];這樣看來,現今的神學,從不只是傾向於理論和理性進到神學的途徑,轉移到體驗的、情感的,包括一切基督教整體的實踐神學的路途中,也就是將靈性作為很重要的同伴。這是從客觀的神的啟示和動工開始,也要求主觀的屬靈經歷,這樣遇見的經歷要成為健康神學活動的出發點和基礎。

本人覺得神學和靈性不是分離或排他的關係,反之,變為根本性的包含、相關性,及再統合(reintegration)的關係[3]的時候,靈性的意義也可能成為環境和神學的基礎、核心和根基。有些神學者主張,這兩者間的關係在於不可分離和互相評價的關係。特別的是,神學由靈性再回復其本來古典的意義。這樣的進程方式本來有初代教會,特別以東方教父們的靈性傳統為代表,衛斯理的靈性和神學從他們身上獲得最根本的基礎。最近,從東方教父傳統的角度來研究東正教會和衛斯理的關係者越來越多。特別在東正教裡,神學活動是由禮儀和實踐及默觀中的靈性而來的。從這樣的脈絡來看,典型的神學家是將禮儀建造、解釋和真實禱告的人。西方教會的神學模型是在理論學問的採取,反之,東方教會卻將神學視為神秘主義和靈性,甚至是實踐的活動。[4] 因此,東方教會典型地維持了神學學術和靈性生活之間密切的一致性。衛斯理站在這傳統上,則將神學的本性和神學的活動看為實踐性的。

東方教會教父傳統中的神學家不只是作知性的工作,神學(theologia)也不只是學問領域,而是以默觀(theoria)和動工的實踐為中心。如初代教會Evagrius Pontus的名言「神學家就是禱告者」。因此,神學活動是其神學家活出真理的體驗前全然不可能達到的,神學不是跟他的人格能分離的,也不是某一些客觀、理性知識的探究活動。真實的神學家是在神啟示的神秘前,經驗驚異和驚歎讚美的人。如東正教會代表性的神學家Lsssky的話,神學和靈性(神秘主義)有著不可分離的互補關係,神學的完成和冠冕─最卓越的(par excellence)神學─是神秘體驗的靈性。從這樣的背景來看,東方教父傳統中,將St. Gregory Naziarzen稱為神學家中最偉大的神學家,是因為他是擁有對神很神秘的經歷的靈修大師,不是因為他的神學理論。[5] 神學是根據遇見有位格的神的現存─遇見神的神秘經歷─屬靈知識(gnosis),不只是停止於學問,理論的認識(episteme)。因此,神學若在信仰或靈修之外就沒有任何意義。這樣來看,真實的神學,反而應被稱為向啟示敞開體驗的屬靈智慧(Sophia)。[6] 衛斯理藉著Macalius深刻地接受如此的東方教父傳統,將他的神學與靈性一致。雖然不是意識這努力,衛斯理的貢獻是追求其兩者─按他的說法,虔誠和知識之間─之間真實的連接。

那麼,我要轉眼到衛斯理而多觀察衛斯理對靈性和神學各方面的貢獻。如上面提及,對衛斯理而言,宏觀的靈性的包括基督教的生活(Christian life)或基督徒的生活。靈性或虔誠─成聖和完全的生活─在跟神和鄰舍的關係中形成而展開,其場合存在於生活中所有的領域,人在其中接觸到神恩典的啟示,由恩典改變而重新創造下,去包括自己的這世界。神的超越性跟神的靈的內在是不相矛盾的,這世界和生活擁有發現神的現存的路徑和通道。跟鄰舍的關係也是以有德的生活形態來形成靈性的場合。在衛斯理裡的靈性,他重視聖靈的動工和其經歷;他認為,藉著聖靈的三位一體,對於神的現在經歷和交通就是活的信仰的證據。

那麼,對衛斯理而言,神學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無論如何,衛斯理反對藉著理論的、思辨的思考,以及以哲學的探究所展開的18世紀當時的理神論(Theism)哲學論議,因為在這樣理性主義的觀念下,神學並不會從生動的、活的信仰(Living faith)中和我們以人格相遇和體驗到神的啟示。反之,真實的神學就是,釋明聖經的救恩路程(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的經驗的、實踐的確信(experiential,practical divinity)[7] 那是經歷聖靈的動工和恩典的人,亦即是由進入得救的路徑的基督徒的確信真理。在這一點上,衛斯理將神學跟靈性統合。實踐成聖的理論和理論性的教義要一致。意思是說,教義和神學,在經過體驗的靈性生活後,要以有生命的確信來實現。靈性就是跟神建立親密的生命關係,而且從那裡產生的新生活,若神學跟這生命分離的話,必然變為理性主義和形式主義。

衛斯理在救恩的整體性的經驗中,追求成全基督徒實踐性的成聖,在這一點上,他的靈性接近初代教父的傳統。他的靈性和神學也是立基於這樣的信仰生活和禱告的生活。總之,衛斯理拒絕神學只被理論和觀念捆鎖,不能影響到教會和屬靈生活,甚至成為攔阻的傾向。今日,我們要在跟靈性的關聯之下追求體驗性的活神學,以回復和建立真實教會生活上,要學習衛斯理的典範。身為現代最出色的天主教神學家,關心到靈性和神學的關係的Karl Rahner提出與衛斯理的教導相同的論述:若神學不要成為跪下的神學─是願禱告的神學的意思─而徬徨在理智主義中的話,神學就陷入到資產階級的。[8] 衛斯理是一個真正跪下禱告的人,並且以此為神學,本人確信這樣的屬靈傳統叫現今的教會甦醒,並成為新時代的動力。


轉載於院訊第42620171122



約翰.衛斯理「靈性和神學」如是觀       撰者: 聖光衛斯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昇坤撰


本人相信現今世界教會及華人教會所面臨的最要緊話題之一,就是恢復到在基督裡有深度又有健康之靈性,若沒有回復純粹的靈性,則現今教會將無法更新自己,而且更不能分辨神的心意。……


登載於院訊426期,201712月第2-3頁。






重拾革新精神 院長/ 陳吉松


對循理會而言,這群基督徒是屬於「改革宗」,他們這一群上帝的兒女敢於遵行上帝的話,且勇於將錯誤回應在改革之上。

登載於院訊419期,20175月第1-2頁。





衛斯理靈性與屬靈經歷 聖光專任老師/ 李昇坤撰

真實的屬靈經歷,應當成為新造生命的來源,俾使我們能夠達到成聖和完全的屬靈目標


登載於院訊418期,20174月第2頁。





約翰.衛斯理禱告的靈性 聖光專任老師/ 李昇坤撰


禱告絕不作為重複而假冒偽善的宗教行為。在衛斯理禱告的靈性裡,我們遇見了心靈的禱告,持續禱告的純粹形態。

該文的()載於院訊411期,201692-3

該文的()載於院訊412期,2016102-3





你的老我是否已死?經歷十字架大能   學務主任/李昇坤


經歷到十字架大能的人,在十字架上不僅看到耶穌的死亡,同時看到自己的死亡。

載於院訊410期,20168月第1-2頁。





再思在亞洲新神學之趨向 李昇坤牧師

對亞洲的神學家和基督徒而言,神學必須和人生的具體現實休戚相關,神學必須滲透到我們真實的情境中。

登載於院訊399期,20159月第一至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