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松院長

  上個月初(2/29~3/1)舉辦第三屆跨文化宣教研習會,邀請聖光前院長戴紹曾宣教士來分享。許多人都知道戴紹曾是戴德生的曾孫,戴德生在中國教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其中一專題「戴家與中國教會的淵源」中,我進一步了解戴家與聖光的深刻關係,本文希望將戴家特別是戴永冕及戴紹曾與聖光的淵源作進一步的說明。戴家之族譜如下:戴德生→戴存仁→戴永冕→戴紹曾→戴繼宗→三子女

  戴永冕牧師在1929∼39年擔任聖光的前身開封聖經學院的院長,一面從事神學教育,一面參與開荒佈道,甚至遠赴邊彊傳福音。足見當時的聖光在戴牧師主持下已經秉持「聖經與宣教心」。俟中日戰爭爆發後,開封淪陷,老戴牧師與一批教師於1940年轉往陝西西安的偏僻郊區鳳翔成立了「西北聖經學院」,為最缺乏福音的西北地區栽培願意為宣教事工埋下一生的福音勇士。這個聖經學院成立的異象與呼召就是往西北回教地區宣教。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麼艱難的戰亂局面中,又沒有任何資源,怎麼可能開辦一間聖經學院呢?但老戴牧師與學院同工因著那個異象懇切祈求萬有的主賜給他們一塊校地及房舍可以辦學,幾個月之後,主果然垂聽他們的禱告,賜給了他們足夠大的校園及房舍,還有夠用的水源---七口井。這個學院的成立是在內地會、循理會差會及西北當地的教會通力合作下開始的。其院訓為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1942年底學院之老師馬可牧師領受了遍傳異象,經過更多的禱告及分享,最後決定要由本地人承擔向西北回民傳福音的重任。他們那時的口號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Back to Jerusalem),並且成立了「基督徒遍傳福音團」(Chinese Back to JerusalemEvangelistic Band),準備向新疆、青海等地區作長期
宣教。後來學院中的確有多人參與西北宣教如「神國俠侶」乙書中所提及之趙麥加及戴彥中等。

  政權轉移之後,戴永冕牧師及其他宣教士來台,在鳳山、大寮一帶傳福音,爾後事工擴展至高雄、屏東;得救人數增多,主道興旺,然而本地工人奇缺,工作難以繼續開展,因此於1955年興辦聖光神學院,以提摩太後書二章21節「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為院訓。那時學院一切需要均仰賴上帝的供應。創校之初,只有小屋幾間,開學禮拜還借用隔壁高雄循理會。後來,小戴牧師(紹曾)夫婦由美學成返台,加入教學行列,另有年輕宣教士如:畢維廉夫婦、聞漢復夫婦、蕭崇仁夫婦、芮寶芝及尤佩珊等相繼來院,使教師陣容逐漸增強。

  由於學生人數增加,校舍不敷使用,遂有興建「大樓」之舉。雖然經費龐大,籌措不易,由於全校師生一心仰賴父上帝,差會也全力支持,許多愛主肢體踴躍捐輸,終於1965年完成佔地近四百坪美輪美奐的三層樓。

  戴紹曾牧師於1960∼1970年繼任聖光院長。在其任內有不少建樹,如充實圖書、釐訂課程、擴充校舍、協助教會開拓事工、設立佈道所等。他也邀請友會的領袖擔任董事,使聖光服事的範圍放寬,不僅為循理會造就牧會人才,也為許多其他需要的教會造就工人,其子戴繼宗的童年有一段時間就是在聖光渡過的。

 綜上所述,戴家與聖光有深厚之淵源。聖光之初創係秉持宣教與佈道之宣教心。當時聖光人流傳一句話:「跪下能禱告,站立能講道」,這大概是過去戴家先輩留下的美好榜樣。西北聖經學院及聖光神學院之院訓均含「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只是其強調重點不同,一是以聖經之研習為目標;一是以過聖潔的生活為目標,來行各樣的善事,這其間之傳承是不言而明的。聖經真理之研習若不能活出聖潔的生活,豈能合乎主用?聖經真理之研習屬智識理性層面,是形諸於內;聖潔的生活屬生命實踐層面,是形諸於外。兩者互為體用,相輔相成。
  今天的聖光神學院就硬體來說,歷經一番建設已非60年代之三層樓,而是設計宏偉、堅實耐用的地下一層、地上九層的大樓。由於學生日增,校舍、教室、圖書館已感不足,遂有再度擴建校舍之議。董事會也於去年十二月五日組成「校地規畫委員會」委託五位董事負責覓地與籌建事宜。我們一面祈求父神為我們預備一塊五∼七公頃的校地;一面也盼望當初西北聖經學院設立的模式今天也能在台灣及海外肢體的通力合作下完成興建的工程,使台灣本土宣教及西北伊斯蘭宣教事工能持續在聖光點燃及蔓延開來。我相信承繼宣教心的聖光人能與眾教會一同「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我們也期待更多在歐美接受高等神學裝備,並有宣教心的華人響應此呼召,來聖光任教,實際參與教學,並與當地教會配搭造就同工。今日華人教會千待收割的莊稼在呼求工人,為神學教育而受呼召的華人師資,您在哪裡?  ■